早年经历
1931年2月,李振声出生于山东省,山东淄博人。
1940年到1946年间,李振声就读于光被中学(淄博六中的前身)。
1944年,父亲李乐三去世,13岁的李振声投奔长兄李永泉,受其资助在济南第二临时中学继续学业。
1948年,李振声为寻求生计,赴济南求职。偶遇山东农学院招生,提供食宿,于是报考并被录取,成为全村首位大学生。
1951年,李振声于山东农学院(现山东农业大学)农学系毕业 [12]。毕业后年仅20岁的李振声被分配到北京中国科学院遗传选种实验馆任研究实习员 [18] [20]。师从冯兆林先生,专研牧草种植与土壤改良,负责种质资源收集、种植及生物学特性观察。
工作经历
1956年,李振声从中国科学院北京遗传选种实验馆奔赴西部小镇-陕西杨陵(现为杨凌区),在陕西省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(现并入西北农林科技大学)开始小麦育种的研究。
1964年,小麦季遇连雨40天,后转晴。千余杂种中仅小偃(小偃55-6)与长穗偃麦草幸免。李振声团队以此为基础,经两次杂交,成功培育出抗病、高产、稳产且优质的小麦新品种——小偃6号。
1956年到1965年间,李振声先后任中国科学院西北农业生物研究所助理研究员、研究室副主任。
1965年至1987年间,李振声先后在中国科学院西北植物研究所任助理研究员、研究员、研究室主任、副所长、所长。
1978年,李振声带领课题组“鏖战”22年的成果——高产、抗病、优质的小偃系列小麦新品种,在初步生产推广应用中取得良好效 。同年起,李振声创立蓝粒小麦与染色体工程育种新体系,大幅缩短远缘杂交育种周期至3年,引领技术实用化新途径。其成就促使1986年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会会议在西安召开,显著提升我国小麦遗传育种领域的国际地位。
1981年,李振声通过品种审定到1985年获得国家科技发明奖一等奖,累计推广2400万亩,开创小麦远缘杂交育种大面积推广的先例。
1983年到1987年间,李振声兼任中国科学院西安分院与陕西省科学院院长。
1986年,李振声作为地方组织委员会主席,主持在西安召开的“首届国际植物染色体工程学术研讨会”。
1987年,李振声被调回北京,担任中国科学院副院长;同年,提出黄淮海中低产田治理的建议并在中国科学院率先组织实施 “农业黄淮海战役”,为促进中国粮食增产发挥带动作用。
1988年2月,李振声在中国科学院与山东德州联合举办的“科技生产对接会”做动员讲话。会上,中国科学院展示了251项技术成果,与德州13县市的600余名代表深入交流,有效激发了双方科技与生产合作的热情。
90年代初,李振声针对我国国情,提出了提高氮、磷吸收和利用效率的小麦育种新方向和资源节约型农业发展观。他培育的小偃54小麦新品种广泛推广,累计超700万亩。其“少投入、多产出、环保、持续”的育种目标,已成业界共识与农业973项目研究的重要指导原则之一。
1990年,李振声入选第三世界科学院院士。1991年,李振声入选中国科学院院士。
1992年到1997年间,李振声任遗传所植物细胞与染色体工程国家重点实验室主任,学术委员会主任。
1995年,李振声针对中国粮食生产4年停滞的局面,向中央农村会议提出《我国农业生产的问题、潜力与对策》的报告,提出增产1000亿斤粮食的策略,旨在破解困境。
1999年到2003年间,李振声在中国粮食生产出现连续5年减产时,及时提出争取三年实现粮食恢复性增长的建议。
2005年,李振声在博鳌论坛上对10年前美国人莱斯特·布朗的畅销书《谁来养活中国》进行了回应:中国人能养活自己!
2007年8月15日,李振声做客腾讯网,向网友讲述他的人生经历。 [27]
2011年,李振声针对环渤海区域,提出“渤海粮仓”计划,旨在改良盐碱地。他主导培育的耐盐小偃麦“小偃60”成为该计划核心品种。他团队建立小偃麦种质规模化创制体系,并建立了一套综合评价小偃麦耐盐特性的方法。“渤海粮仓”项目成功推广8000余万亩,显著增产并带来经济与社会双重效益。